流行性出血热是由鼠类传播的出血热病毒(汉坦病毒)而引起的急性传染。《炯捌涠舅赝ü窬、体液等因素,引起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广泛受损。人主要通过接触鼠类宿主动物或排泄的尿、粪或唾液,经气溶胶吸入、破损皮肤侵入、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寄生虫叮咬等途径而感染。人群对出血热病毒普遍易感,出血热流行高峰期为秋末至春初(大高峰为每年11月—次年1月,小高峰期为每年5—7月),亦可常年发病。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,以青壮年为主。长安区为本病的高发区,郭杜是重灾区。
临床表现:
发病高峰在冬季,以青壮年多见。潜伏期约1周—2月,平均约2周。起病急骤,高热、头痛、腰痛、眼眶痛、全身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视力:、严重者有意识障碍。早期尿少或尿闭、后期尿量增多。发病2—3天后颜面、颈部、上胸部皮肤潮红呈醉酒样(醉酒貌)。球结膜水肿,眼睑、咽、颊部等粘膜充血和有出血点,腋下皮肤有点状或条索状出血。严重者可有鼻忸衄、咯血、便血、尿血等。
临床分期:
(一)发热期 表现为恶寒、发热、呼吸道及胃肠道的急性感染症状,颜面潮红、结膜充血、酒醉貌,以及出血倾向(轻者有皮肤、粘膜出血点,重者有鼻衄、咯血、便血、尿血等)。
(二)低血压期 5—7天左右,体温下降,但全身症状反而加重,出现低血压或休克。
(三)少尿期 血压复升后,患者仍继续出现少尿或无尿,同时出现尿毒症的临床表现,出血现象日益加重。
(四)多尿期 多出现在病程第10—12天。尿量逐日增加,每日可达3000毫升以上,一般临床症状亦随之转好;但尿量过多,亦可导致严重脱水,甚至再度出现休克。
(五)恢复期 一般在发病一月后,尿量逐渐恢复正常,症状、体征随之消失,肾功能恢复正常而康复。
疑似和确诊病人须及时转专科医院诊治。
并发症:
主要有急性心力衰竭、支气管肺炎和其他继发感染、肠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。
预防措施:
疫苗接种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。在流行季节前,接种出血热疫苗。基础免疫接种2针次,间隔14天(两臂交替)。基础免疫后半年至一年强化接种第三针。
防鼠、灭鼠是防止感染该病的关键。校园宿舍区、教学区、食堂周围、围墙周围等部位定期用药物灭鼠。餐饮食品存放应防止被老鼠污染。不要到墙角墙根、杂草丛中等老鼠活动频繁的地方逗留。野外活动时注意不要被老鼠咬伤,住地要做好室内外的清洁卫生,减少鼠、螨栖息和接触感染。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,防至鼠类排泄物污染食物,不要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污染的物品。
在该病高发季节,如发现发烧的教职工及学生,不要随意用解热镇痛药物,以免延误病情,及时到校卫生所就诊。